您的位置 首页 国内

杨建国:启动中原农谷新一轮三年行动意义重大 | 专家读报告

【大河财立方 记者 段伟朵】1月18日上午,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省长王凯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到,2025年要开展中原农谷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随后,中…

【大河财立方 记者 段伟朵】1月18日上午,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省长王凯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到,2025年要开展中原农谷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随后,中原农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杨建国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原农谷建设“焕新”了河南农业。在全面建设满3年之际,启动中原农谷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意义重大。

“2022年4月,河南省政府印发了《“中原农谷”建设方案》,全面开启中原农谷建设。”杨建国介绍,随后,中原农谷与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共同组成了“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

“可以说,3年来,中原农谷‘焕新’了河南农业。”杨建国说,从种业成果来看,这三年,中原农谷通过开展种源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了一批原创性、迭代性、颠覆性重大成果。中原农谷先后有161个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110个新品种在全国推广种植(小麦推广面积达1亿亩),成功破解“小麦―冰草”远缘杂交世界难题,高油酸花生品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多个品种填补全国、全省空白。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3年和2024年农业主导品种中,河南分别入选12个、13个,成为入选品种最多的省份。

从创新平台来看,这三年,中原农谷充分发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引领作用,加强与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的衔接,组建了省级神农种业实验室,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布局建设了中原研究中心。围绕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中原研究中心,集中布局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已集聚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14家、神农种业实验室等省级创新平台44家。

从种业企业角度,河南突出“强龙头”,集聚种业企业。包括组建河南种业集团,打造全省种业旗舰劲旅,加快培育优势种业行业标杆,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河南种业核心竞争力;包括积极引导牧原集团、杨凌秦丰等省内外种业企业入驻中原农谷,逐步建立研发育种、生产加工、销售推广等种业全产业链条;包括招引国际10强、国内50强种业企业向中原农谷集聚,构建中原农谷大中小、多层次企业协调发展格局。对接先正达集团、中农发集团、中粮集团、国投集团等龙头企业在中原农谷建设育种和生产基地。

从人才引进的角度,中原农谷持续在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上狠下功夫,成功引入院士14名、种业研发团队53支、科研人员390余名,实现种业全领域高层次人才全覆盖,并有力带动各领域人才纷至沓来。

从引领带动的角度,中原农谷探索建立“中心+基地”资源融合模式,推动省内种业优势创新资源向中原农谷集聚、融合发展。以中原农谷本体为中心,建设中原农谷(郑州)种业创新基地、神农种业实验室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焦作)、神农种业实验室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鹤壁)、神农种业实验室肉牛研究基地(郏县)、中原农谷(济源)蔬菜制种基地、中原农谷(扶沟)新优蔬菜品种研发基地、中原农谷(鄢陵)花木种植基地等。

“可以说,作为全力打造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中原农谷已成为新时代引领河南、影响全国农业发展的关键阵地。”杨建国表示,在全面建设满3年之际,启动中原农谷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意义重大。

杨建国建议,中原农谷新一轮三年计划要以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为目标,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品种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国内外创新资源集聚力度,加强“校院谷”融合发展,构建以种质资源库为基础、高能级创新平台为主体、高水平人才为根本,区域协同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的现代种业体系,为建设现代农业强国、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贡献力量,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探索河南路径。

责编:刘安琪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ddc.net/post/3377.html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